為提升學生認識社會、研究社會、理解社會、服務社會的意識和能力,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勞動教育、創新創業教育、專業教育與社會服務緊密結合,上海戲劇學院研究生部、學工部組織學生暑期赴重慶開展《戲劇活動的實踐與創新》社會實踐課程,引導學生體驗我國改革開放進程中取得的偉大成就和過程中的艱辛,以及目前文化事業面臨的難題,激發學生創新創業的“原創力”、“思維力”、“行動力”。
本次活動由上海戲劇學院和重慶市文化和旅游發展委員會聯合主辦,上海戲劇學院研究生部、重慶市文化和旅游教育培訓中心承辦。十名碩士研究生、八名各院系的本科生代表參與本次課程。7月15日下午,上戲師生抵達重慶參加了開班儀式。市文化和旅游教育培訓中心主要負責人致歡迎辭,上海戲劇學院副院長、重慶市文化旅游委副主任劉慶出席開班儀式并講話,上海戲劇學院研究生部主任、教務處處長沈亮老師作培訓動員講話。
劉慶副院長代表重慶文旅委對上戲同學們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并表示在重慶與同學們相見倍感親切。他強調,理論教育和實踐教育相結合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則。社會實踐作為在校研究生、大學生的必修課程,對于同學們了解社會、認識國情、增長才干、奉獻社會、培養品格有重要的意義。“行千里,致廣大”是我們此次社會實踐活動的初衷,千里為“重”,廣大為“慶”,這與重慶二字的意義又不謀而合。通過此次社會實踐培訓,希望能提升同學們認識社會、研究社會、理解社會、服務社會的意識和能力,能學有所思、學有所悟、學有所得。
沈亮老師介紹了實踐課程的內容。本次培訓設置了豐富完整的課程體系,涉及專題講座、現場教學、體驗生活以及采風等內容,希望在提升同學們專業水平的同時,也提升認識社會、研究社會、理解社會、服務社會的意識和能力。課程的最后,同學們形成調研報告,并孵化和創作一批反映當地改革開放成果、革命文化歷史、民俗民間文化的作品,成為創新創業計劃的項目或畢業創作的項目。
開班儀式上,雙方還簽署了《共建學生實踐基地協議》,并由沈亮老師代表上海戲劇學院向市文化旅游培訓中心授牌“上海戲劇學院教學實踐基地”。
緊接著,實踐團開啟了緊鑼密鼓的充實課程。重慶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副院長、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會長譚小兵老師向同學們講解《重慶非物質文化和人文精神》,從自己的多重身份出發,向大家介紹了重慶當地豐富的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美術、曲藝、傳統美術、民間技藝、民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的概況。重慶市藝術創作中心音樂舞蹈部主任李衛東老師和同學們一起探討重慶地區《民歌收集與再創造》,向大家介紹重慶的民歌,以及民歌和其他藝術門類作品的關系,并分享民歌采集的方法和自己的創作經驗。
在重慶市川劇院,國家一級演員、三次中國戲曲梅花獎得主、重慶市川劇院院長沈鐵梅,為上戲學子們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專題講座《中國川劇傳承與發展》。沈院長從傳統的角度講解川劇的特點,通過案例分析和現場演繹,使同學們充分感受中國傳統戲曲在國際視野里的文化自信和國內環境的文化自覺。她對劇院和人才守正創新的管理理念和與執著追求,更令同學們敬佩和動容。
師生們還前往抗建堂劇場觀摩駐演劇目《霧重慶》,參觀重慶抗戰戲劇歷史陳列館,體驗這座“用戲劇傳唱春秋的城市”中那段“中國話劇發展的黃金歲月”。
上戲實踐團也開展了豐富多彩的采風活動。如前往三峽博物館了解重慶的歷史文化, 在重慶美術館開展現場教學,在川劇院了解川劇的前世今生;也在重慶第一高樓俯瞰重慶全貌,在磁器口開展古鎮文化研究,鵝嶺貳廠文創園區考察“變銹為秀”的創意園改造發展經驗,調研考察重慶的夜經濟發展情況等。上戲實踐團師生還來到歌樂山,開展紅色革命愛國主義教育,在渣滓洞、白公館、紅巖魂廣場了解革命先烈的事跡。表演系侯睿同學充分發揮專業特長,通過沉浸式即興快閃的方式,用快板講述江姐當年的故事。在人民防空洞前,來自舞蹈學院的韓賽茜同學、戲曲學院的王如妍同學采取竹笛伴舞的形式表演了《黃河》《我和我的祖國》快閃活動,沉浸式的即興表演吸引了游客一起參與其中。
實踐團還對重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采風,如考察世界八大石窟之一的“大足石刻”,學習大足壁畫與雕像,贊嘆工匠們的巧思、技藝和精神;還來到重慶市梁平區,觀摩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遺產文化名錄的傳統戲劇“梁山燈戲”《賣驢》《江姐》等燈戲劇目,并與梁山燈戲國家級和市級傳承人面對面深入交流,充分了解梁山燈戲的演變歷程和發展脈絡,并跟隨傳承人老師一同學習梁山燈戲,充分體會其“嬉笑鬧、扭拽跳”的表演特點。
本次重慶社會實踐課程隨著師生離開梁平而畫上了圓滿的句號,希望同學們能通過此次課程的學習,順利完成實踐調研報告和論文,更希望用“真聽、真看、真感受”的切身體會在將來文藝創作的道路上蓄力待發、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