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命題將走向何處?全國高校招生錄取將更看重什么?學生、教師、學校教育將面臨哪些變化和挑戰?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
普通高中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與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作為高招重要組成部分,是檢驗高中教學質量、選拔優秀人才的重要手段,而針對考試命題的深化改革,則是《意見》中提出的重要任務之一。
《意見》要求,各省(區、市)要結合推進高考綜合改革,制定普通高中新課程實施方案,2022年前全面實施新課程、使用新教材。
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與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命題要以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和高校人才選拔要求為依據,實施普通高中新課程的省份不再制定考試大綱。
同時,從優化考試內容、創新試題形式、科學設置試題難度和加強命題能力建設三方面提高命題水平,根據高校人才培養目標和專業學習基本需要,不斷完善招生專業選考科目要求,并把綜合素質評價作為招生錄取的重要參考。
綜合素質評價一般分為七個維度(不同的地區或學校結構略有差異),分別是“道德品質”、“公民素養”、“學習能力”、“交流合作與實踐創新”、“運動與健康”、“審美”、“表現能力”,而在廣義上,學生在校階段所獲得的獎項、獎勵(如學科競賽),都可以被看做是綜合素質的一種體現,而與一些含金量較低的軟性獎項相比,學科競賽類的獎項會在多元錄取中受到更多高校的認可。
呂玉剛表示,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促進教考有效銜接,防止簡單的、片面的考什么就教什么學什么,堅決克服這種傾向,這也是為了從“應試”教育模式向“全面育人”教育方式轉變而實施的積極舉措。
但對于全國絕大多數普通中學來說,這樣的舉措使它們面臨著巨大的壓力,目前高中階段的教學,實際上是圍繞考試大綱展開的教學設計,針對高考考綱,學校制定了高一到高二的知識講解順序,并在高三進行機械但有效的刷題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