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意大利這塊文化寶土上,誕生了歌劇、鋼琴、歐洲的文藝復興,以及不計其數的藝術家和他們的藝術作品。意大利的博物館和美術館收藏了數不勝數的藝術杰作和歷史文物,包括米開朗基羅、波提切利和達芬奇這些如雷貫耳的名人的作品。如果你熱愛意大利的文化,在你的文化朝圣之旅中,至少要好好參觀一個博物館,欣賞一次歌劇。
佛羅倫薩 烏菲茲美術館
烏菲茲美術館的建筑工程從1559年開始,1565年基本完工,收藏了許多權威性代表作品,向世人展示了文藝復興藝術成就的全貌。不僅有佛羅倫薩畫派的大量作品,還有意大利其他畫派(尤其是威尼斯畫派)作品,以及來自西班牙、德國、比利時、荷蘭等國的作品。代表藏品:波提切利的《春》、《維納斯的誕生》,達芬奇的《圣母領報》、《賢士來朝》(《最后的晚餐》的草稿),拉斐爾的《金絲雀圣母》,喬托的《寶座上的圣母》,卡拉瓦喬的《酒神》,提香的《花神佛羅拉》和《烏爾比諾圣母》等。
佛羅倫薩 學院美術館
學院美術館成立于1563年,是歐洲最早的一所以教授藝術為主的學校,也是世界最古老的美術學院。館內收藏從1784年開始。在這里除了可以看到經典的《大衛》,還可以看見米開朗基羅的其他作品,比如《囚徒》、未完工的《圣殤》。
威尼斯 鳳凰歌劇院
1774年,一場大火燒掉了威尼斯有名的圣貝內得托歌劇院,威尼斯人決定重選地點另建劇院,但工程進展緩慢。1784年,原劇院舊址上建起了新劇院,是后來的羅西尼劇院;而鳳凰歌劇院在1790年尚在建筑時便遭遇火災,一直到1792年5月16日才落成開幕。1836年又遇火災。新建之后,鳳凰歌劇院再次容光煥發,成為了意大利乃至世界上又名的歌劇院。《茶花女》和《弄臣》等多部最受歡迎的作品都是在鳳凰歌劇院首演的。1996年1月29日,鳳凰歌劇院再次燒毀,在花費了約六千萬歐元資金修復之后,于2003年12月14日重新開放,連續八天舉行音樂會慶祝。如今,這只鳳凰仍然在引吭高歌。
羅馬 博爾蓋塞博物館
博爾蓋塞博物館建于1613年,它不大,但收藏頗豐,最早是教皇保羅5世的侄子紅衣主教的私人花園。1902年,花園、別墅連同私人藏品一起賣給了國家,別墅改為了博物館。代表藏品:雕塑家卡諾瓦的《帕奧莉娜·波拿巴》,貝爾尼尼的《大衛》、《阿波羅和達芙妮》、《普魯托劫持泊爾塞福涅》等。
梵蒂岡 梵蒂岡博物館
梵蒂岡博物館是諸多博物館和展廳的總稱,設在梵蒂岡宮中,其中西斯廷小教堂最負盛名。這里保存了無數古希臘、古羅馬、古埃及、中世紀以及文藝復興的藝術珍寶。代表藏品:《拉奧孔》,拉斐爾的《圣禮的爭辯》、《雅典學派》,米開朗基羅的《創世紀》、《末日的審判》等。
米蘭 斯卡拉劇院
斯卡拉歌劇院又稱“階梯劇院”,是意大利最大的歌劇院,世界上音響效果最好的歌劇院,能在這里登臺演出,是所有藝術表演者的夙愿。斯卡拉歌劇院的前身是大公劇院,房基是一處教堂的遺址。1176年,大公劇院毀于一場大火,在原址上修改起新劇院,便是如今的斯卡拉歌劇院。羅西尼、貝里尼、瓦格納、比才、德彪西、普契尼、貝多芬、莫扎特、柴可夫斯基、威爾第等人的作品都在這里征服了無數觀眾。
米蘭 《最后的晚餐》
《最后的晚餐》這幅壁畫保存在米蘭的圣母瑪利亞感恩堂的餐廳里。教堂于198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目錄。名畫《最后的晚餐》是1492年圣母瑪利亞感恩堂擴建時,在盧多維科公爵的資助下,由達芬奇在1494年至1497年間創作完成的。達芬奇并沒有采用當時文藝復興時期制作濕壁畫的廣泛做法,而是特意選擇了干畫法——蛋彩畫法(在調色時加蛋黃及其他有機物),這種畫法即使在畫好之后還可以自由地對畫面做更改和修飾,而且畫面可以獲得特殊的色彩效果。達芬奇當初的選擇直至今天對作品的完善保存還有著重要意義。
文藝復興是現代世界的先聲,這是人類經歷了血和淚的洗禮,才獲得的一種實踐智慧,是全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文藝復興藝術家勇于求新、大膽實踐的現代精神,永遠令我們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