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14級浙傳學子團隊主創的電影《云霧與島》榮獲休斯頓電影節Remi獎,這是該片繼入圍戛納短片角和中國第25屆大學生國際電影節暨第19屆大學生原創影片大賽后的又一榮譽大獎。
《云霧與島》獲得的獎項
入圍2019年第五十二屆休斯頓國際電影節并獲得Remi獎
入圍2019年第七十二屆戛納電影節短片角單元
入圍2019年西班牙南歐國際電影節
最佳外語短片導演/最佳外語短片女配角
入圍2019年第三屆印度世界電影節國際短片單元
入圍2019年南非國際電影節國際劇情短片單元
最佳外語短片導演/最佳外語短片女配角提名
入圍2018年第四屆中歐青少年電影節
最佳編劇獎提名
入圍2018年第九屆羅馬尼亞國際短片電影節
STTP 2018 MONTHLY AWARDS
入圍2018年第二十五節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暨第十九屆大學生原創影片大賽
入圍2018年首屆成都青年電影展劇情短片單元
最佳真人短片導演提名
入選2018年吳天明青年電影專項基金第三期青年編劇高級研習班
入圍2018年浙江傳媒學院第一屆星舟獎
最佳劇情片/最佳編劇/最佳視效/最佳表演等七項獎項提名
獲最佳攝影獎
休斯頓電影節Remi獎海報
戛納短片角入圍
戛納短片角
戛納短片角是一個專門為短片制片人舉辦的論壇,短片角旨在促進新興人才的成長,將創意與產業結合起來,促進專業人士之間的交流。在為期一周的論壇中,電影人將參與專業會議、研討會、大師班和專題討論會,對不同的主題,如發行、電影節策略和聯合制作等進行探討。
休斯頓國際電影節Remi獎
休斯敦國際電影節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獨立電影節,與舊金山國際電影節、紐約電影節并稱北美地區三大評選性質的電影節,一向以扶持獨立電影、設置大批獲獎單元為特色,每年都能吸引全球數千電影人提交作品參選。但每年,只有10%到15%的參賽作品能夠得到休斯頓電影節的Remi獎。斯皮爾伯格、科波拉、盧卡斯、李安、科恩兄弟、大衛林奇、蘭德爾克萊澤、約翰李漢考克都曾經是休斯頓電影節 Remi獎的獲得者。
《云霧與島》是浙江傳媒學院首部編導專業與攝影專業的聯合畢業作品,也是大部分主創成員在大學期間的第一部獨立作品,具有重要的意義。
《云霧與島》整部影片從片名到故事到畫面都給人一種清新、寧靜的感覺,仿佛一杯清茶,令人久久回味。這部影片講述的是一個漁村里即將面臨中考的少年阿遠要做出自己未來的決定,社會、親情、友情與愛情的殘酷使他在經歷了一場夏日的夢境后,探尋到自己內心潛意識里的意愿。
《云霧與島》
作品時長:30min
導演:吳欣宇/封吉瑞 14電編班
攝影:顏嘉仁 14攝像2班
編劇:吳欣宇 14電編班
剪輯:吳欣宇 14電編班/
胡藝成 15燈光班
特效合成:王旭 14制作1班
制片人:吳欣宇 駱廣宇 鄭凱
音樂:葉君健
聲音:貝樂
錄音:盧蔭楨
調色:吳尚聲
美術:翟雪
主演:男主角:程遠康
女主角:甄檉柳
男主角2:韓龍瑄
女主角2:馮軍
指導老師:華成、黃鐘、梁世慶、李琳、徐晶晶
劇情簡介
阿遠是一個十五歲的少年,同學阿秋是自己心儀的女孩。每次上學,阿遠都會騎著自行車去接阿秋。為了避嫌,阿秋總是提前一段路下車,然后自己走進學校。但這一事件還是被馬力一伙看到了,他們嘲笑著阿遠,開著阿遠和阿秋的玩笑。
阿遠常常夢到一座島,夢里自己和阿秋一起在島上徜徉。中考即將來臨,阿遠邀請阿秋一起去那座島,阿秋答應了。但中考一結束,阿秋的媽媽就來接阿秋出國了。阿遠意識到,阿秋始終和自己不是一個世界的人。
伙伴眼鏡也離開了這個地方,阿遠又變成了一個人。父親跑船回來了,決定轉業。阿遠在淋了一場大雨后終于決定,自己要去城里打工掙錢。
阿遠跑來告訴父親自己的決定,夕陽下是父子倆沉默的影子…
吳欣宇
導演/編劇/剪輯
封吉瑞
導演
《云霧與島》創作初衷
吳欣宇:最初的想法產生于2016年年底,我和另一位導演封吉瑞在寢室里討論劇情時,他提到了他的家鄉山東濟寧有微山湖這樣一個潮濕寧靜的環境,故事可以發生在那兒;在那之后,我從他的描述和網上的一些資料中找到了這個地方,我們都覺得它包含的荷葉/島嶼/湖泊等重要的意象很符合我的預期,于是圍繞這些意象構建出一個看似與眾不同卻又十分普遍的少年阿遠,講述他的困頓與焦慮、夢境與現實的落差,以及他對這片土地熱愛的純粹,對母體的回溯與探尋。
指導老師黃鐘評價這部電影:一座廢棄的島將個體與鄉土、失落與成長、現實與詩意連接起來,折射出少年的懵懂、中年的無奈、未來的迷茫等諸多景致,更像是導演獻給故土與青春的一首挽歌,需要靜下心才能感受到歌中的情意。
一心一意只想拍好這部影片
吳欣宇:在創作初期,我們正值大三下學期,都還沒有真正接觸社會,一心一意只想著完成并且拍好這部影片。現在獲知作品入圍的消息,不僅僅是我們導演組,劇組內的所有工作人員都非常驚喜和欣慰。
《云霧與島》除了是首部編導專業和攝像專業的聯合畢業作品,應該也是14級第一部開拍的畢業作品。開拍的時候我們主創基本剛剛結束大三,幫助我們的伙伴們大多即將上大二,都沒有太多的經驗可以借鑒,拍攝的條件也相對艱苦。
要說遺憾,當然也會有,比如前期對當地文化不夠熟悉,作為南方人寫一個北方漁村的故事,有時沒有足夠的把握,導致有少許戲份沒能順利拍攝,影片的社會性有所減弱。但好在我們以前有過一些跟組拍攝的經驗,各種問題都在我們的通力合作下一一解決。
我們拍的是“人”
吳欣宇:畢業作品的拍攝就像是大學生們第一次與社會真正打交道的過程,不僅影片中拍的是“人”,拍片過程中靠的也是“人”,如果沒有另一位導演封吉瑞及當地制片鄭凱提供當地的環境支持,各位主創、各位老師以及學弟學妹們的大力支持和幫助,這部影片也不會順利完成。
封吉瑞:我有一次來微山縣采風,看到微山湖邊那些未經開發的景色很符合我們這個片子的氣質,就選定了這個地方。同時,為了保持影片的原汁原味,除了聘請專業演員外,還有一部分演員就是在當地群眾中選拔的。
我們坐一天一夜的綠皮火車、硬臥
吳欣宇:影片《云霧與島》拍攝資金確實比較有限,涉及到團隊全員從杭州前往山東滕州附近的微山湖取景,并從杭州、上海、山東、北京、湖北五個不同的地方請來不同的演員參演。學生團隊到外地拍攝,雖有當地充足的制片條件和各類資源,但交通會成為阻礙我們的第一道難題。為了節省預算,我們坐了一天一夜的綠皮火車、硬臥過來。我們也舍棄了頂級的電影機設備,將更多地預算分攤到演員、美術、交通上,保證影片預算各部門整體均衡,保證影片的整體質量。
創作是一個讓彼此觀點碰撞融合的過程
吳欣宇:其實我和另一位導演封吉瑞喜歡的電影種類都很多,但是在創作上兩個人的方式和風格有所不同,我們不能完全理解彼此,或者說理解了彼此但是自己有更想表達的東西,在這個時候自然會有分歧。
在拍攝這部影片之前,我們將所有不一致的觀點進行了統一。在這個基礎上去找準主題,豐富劇情,完善影像,追求真實。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觀點不斷碰撞融合,才有了這一部《云霧與島》。
我非常感激我的創作伙伴,因為在大學能有自我表達的機會實屬難得,畢業作品更是只有一次。
只要這是自己想拍的,大膽去拍
吳欣宇:《云霧與島》一開始剪出來有80分鐘,但是在不斷聽取各方意見,加之自己不斷的思考,一年多之后,我自己將它剪成了30分鐘,這是我認為比較合適的狀態。在這一點上我們的主創團隊意見也比較一致。
從本質上來說,短片和長片電影制作我認為沒有什么不同,都是個人的表達或是商業的需求,大家只要覺得這是自己想拍的,就大膽去拍。我個人兩種都非常喜歡,但是認為自己現在的經驗和預算條件應該更加致力于精致的短片創作,還不足以把控一部長片。
浙傳的四年
吳欣宇:優秀的人很多,優秀的浙傳學子也很多,他們遍布在各行各業,我永遠不敢說自己優秀。
浙傳的四年讓我學習到了專業學術知識,也認識了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及伙伴,大家各自都很有想法,都很有創作的欲望和動力,這激勵著我去堅持努力、勇敢表達,始終不敢懈怠,也幫助我豐富了自己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指導老師黃鐘表示,我們通過影片看到了浙傳畢業生們的創造力,每一次創作都是全新的體驗,希望學弟學妹都能夠像吳欣宇那樣,敢想敢做,勇于實現自己的創作夢想,取得更多更好的佳績。
電視藝術學院副院長袁立本指出,畢業作品創作是學生實踐創作體系的最后一環,學院在團隊組建、設備借用、創作氛圍上都會給予最大程度的支持,鼓勵同學們在畢業作品創作中精益求精、多出精品,早日成為優秀成熟的影視創作者。
新片預熱——《仿生劇場》
吳欣宇:接下來的拍攝項目是我同15級燈光班的胡藝成共同創作的一部軟科幻設定的家庭劇情短片,影片名叫《仿生劇場》,探討了人在失去摯愛后如何面對無盡的悲傷、如何繼續生活下去的故事。這部影片是胡藝成的畢設作品,將會參加今年的星舟獎展映。作為共同創作的搭檔和師兄,我們曾一同完成《云霧與島》的不同剪輯版本,我們希望這部新的短片能夠被更多的人看到,在展映中得到老師和學弟學妹的建議。
(新劇拍攝現場)
記者采訪手記
除了這部廣受好評的《云霧與島》,在采訪學長之前,我在網絡上搜索相關的資料,觀看了學長在校期間的一些作品,有校園微電影類型的短片,更有藝術感極強的意識流短片,發現他的影片是非常能體現他個人思想且讓觀影者深思的。
在與學長的交流過程中,我能感受到他是一個沉穩且周全的人,他的談吐之間透露出他內心對于藝術創作的熱忱和獨到的見解。
學長跟我說:“不管做什么事都不用著急,你要心里有堅定的追求才行。”我希望未來的自己能與更多這樣優秀的傳媒學子并肩,繼續大步向前。 ——葉子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