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作為一種特殊類型的教育,職業教育具有區域性、實用性、開放性、生產性和時代性等總體特點,并在辦學方針、培養目標、教師類型、專業設置、課程設置、教學條件、發展途徑及教學管理等各環節方面表現出一些具體特點。
概括而言,從類別上分析,職業教育是與普通教育等其它類教育并列的一類教育。作為一種教育類型,職業教育的特殊性也涵括教育的一般特征,因為“共性存在于個性之中”。因此,可以說,教育的一般特征也是職業教育的特征,但作為一種特殊的教育類型,它具有自己相對獨特的不同于一般教育的特點。本文主要分析職業教育的相對獨特的特點,分別是總體特點和各環節的具體特點。
一、職業教育的總體特點
一般意義上分析,職業教育與其外部環境及各影響因素間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現出的特點,可稱為總體特點,它反映了職業教育的整體情況。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專業性①
所謂專業性,是指職業教育是專業教育,或專門教育,是培養某一職業領域專業人才的教育。這個特點主要是相對于普通基礎教育而言的,基礎教育沒有專業性,而具有基礎性,是為各行各業人才培養打基礎。同時,雖然普通高等教育具有專業特點,但它的專業又不同于職業教育,它主要側重培養具有學術性、理論性和基礎性的人才。只有職業教育,不論是初等、中等或高等職業教育,都是培養一線的技術人員、管理人員、技術工人、新型農民以及其他勞動者,與一線職業的對口性很強,偏重理論的應用、實踐技能和實際工作能力的培養。
(二)區域性
所謂區域性,主要是指職業教育為區域辦教育和依靠區域辦教育。
關于為區域辦教育,是指其為特定區域的經濟、社會服務。社會與教育的互動發展表明,教育的區域功能越來越重要,即區域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和區域教育的聯系更加緊密,其中,職業教育的區域經濟功能已經成為推動職業教育發展的根本動力,并且職業教育真正承擔起了推動經濟發展的重任,培養急需的應用型人才。因此,職業教育必須針對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狀況,針對崗位需求狀況,調整專業設置及專業方向,修訂教學計劃,改革教學內容、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以便更好地服務于地方經濟、社會。
關于依靠區域(社區)辦教育,是指為更好地服務于區域,它必須充分利用區域(社區)教育資源,依托社區行業、企業、事業單位辦教育。現代職業教育的辦學和管理模式不再是單純的學校模式,職業學校教育是一種學校和社會密切結合的教育,主張企業、行業、社會和個人的廣泛參與。尤其要重視組建有企業人士參與的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聘請企業領導或工程技術人員參與教學改革,修訂培養計劃,指導教學設計、教學改革;并要選聘一定比例的有豐富的工程實踐經驗,又有一定教學能力的工程技術人員為兼職教師,以加強技能、技術教育。學校也要積極與企業聯系,建立穩定的實習基地,加強與企業合作的緊密程度,以便建立起與社會、企業聯系緊密、溝通及時的職業教育訓練體系。
(三)實用性
所謂實用性,就是指職業教育強調實際訓練,突出技能、技術教育,為經濟社會發展培養一線應用型人才。
職業教育培養人才的一般規律,就是要突出職業教育的“實用”、“實訓”、“應用”等特點。要通過建立實訓基地,加大實訓力度,不斷培養第一線的各層次應用型人才。例如,美國、德國等發達國家的職業學校都特別重視提高實踐教學的比重,把培養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動手能力作為教學的中心環節。美國社區學院學生的實習、實驗和實踐時間一般占總學分的三分之一左右,基本上每周都有一項實習。德國提出:在課堂上流汗的不應是教師,而是學生。在其職業教育“雙元制”教學體系中,實踐課和理論知識課比例為1∶1,有的學校甚至已調整為1.3∶0.7。
總之,必須使教學與生產實踐緊密結合,必須考慮實踐教學方案和實訓基地的融合,加大實踐能力培養,要多給學生創造條件接觸直接獲取實踐經驗為主的企業生產環境,通過校內模擬訓練和校外現場實習等一系列實踐性教學環節,使學生了解、熟悉并掌握企業的生產規律、工藝、設備和技術等。
(四)開放性
所謂開放性,主要指職業教育在教育對象、教學時間等各方面注重靈活性,實施彈性教育。
職業教育要強調在專業設置、課程編制和教育管理等方面具備靈活性。職業教育的對象不僅是應屆學生,同樣還包括為轉崗、換崗而繼續學習的群體,可以說職業教育對象的差異性非常大,同時,他們對學習時間上的要求也是靈活多樣的,必須安排白天、晚上、周末、假日等不同時段的教學,以便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上課時間。因此,彈性化的學分制賦予了職業教育新的力量,成為職業教育教學管理制度改革的趨勢。
(五)生產性
所謂生產性,就是指要強調實踐教學與具體生產、生活具有很高程度的擬合度,給學生以良好的訓練,甚至強調使學生進入工作世界,頂崗實習,經受實踐鍛煉,以便更好地為生產服務。
學生所具有的技能、技術應該是他畢業后社會上同行業中仍急需的技能、技術。這就要求職業教育必須及時關注生產技術、生產工藝等的變遷及更新,及時在培養目標、課程開發及專業設置等方面做出積極地反映。特別是目前社會上技術發展更新更快,不重視這個問題,學生在校學習的技能、技術很快就會落伍。因此,職業教育在教學內容等方面要比較明顯地突出新知識、新技術及新工藝。要盡可能為實訓基地配備最先進的設備,使學生在校期間可以學會和使用本行業較先進的技術。
需要注意的是,我國職業教育的實踐教學一般是建立在校內實訓基地基礎之上。而校內實訓基地不可能像工廠、企業那樣利用寬敞的廠房和流水線,進行真正的生產,主要是注重生產內涵和流程上的仿真性。
(六)時代性
所謂時代性,即關注時代變化,體現現代性,及時反映現代教育發展潮流和趨勢。
職業教育是培養生產、技術、管理、服務第一線的應用型人才的教育,這就要求職業教育必須及時關注生產技術、生產工藝等的更新發展,及時在培養目標、課程開發及專業設置等方面做出積極的反映,這無疑使職業教育具備鮮明的時代特色。因此,職業教育在教學內容等方面要比較明顯地突出新知識、新技術及新工藝。
同時,職業教育還必須關注現代教育理念,尤其要按照終身教育的要求,承擔起培養現代人的責任,不僅僅關注人的生產功能,還應關注人的可持續發展,對其學習能力、適應能力、進一步提高發展的能力等加強培養。
二、職業教育各環節所表現出的特點
從職業教育內部各要素各環節上看,它所具備的具體特點是:
(一)辦學方針:強調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
關于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方針,在我國近期的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中體現比較明顯,強調以服務促進就業,以就業強化服務,指明了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根本方向。
關于服務宗旨,《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以服務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宗旨,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數以千萬計的高技能專門人才。職業教育要為我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服務;職業教育要為農村勞動力轉移服務;職業教育要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服務;職業教育要為提高勞動者素質特別是職業能力服務。這四個服務,將職業教育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由過去的自我發展為主,變為以社會需求為主,在地位上強調服務與適應的關系。
關于就業導向,《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強調:積極推動職業教育從計劃培養向市場驅動轉變,從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觀引導轉變,從傳統的升學導向向就業導向轉變。促進職業教育教學與生產實踐、技術推廣、社會服務緊密結合,積極開展訂單培養,加強職業指導和創業教育,建立和完善職業院校畢業生就業和創業服務體系,推動職業院校更好地面向社會、面向市場辦學。這指明了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根本方向。
(二)培養目標:技能型、技術型人才
職業教育主要特征體現在人才的培養目標上。職業教育主要培養技能型、技術型人才。突出實用性和針對性的特點,強調學用結合,強調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現場難題等能力,強調對人員管理、設備運行等有更強的組織協調與技術管理能力,強調要具備適應地方、區域經濟發展需要的相應本領,著重培養能適應本社區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技能型、技術型專門人才,即主要從事成熟理論與技術的應用和操作的高級技術和管理人員。
(三)教師類型:雙師型教師
普通學校,尤其普通高等學校的師資往往強調教學與科研能力,強調深厚的理論知識和極強的科學探索能力,而對技術轉化及實際操作能力要求不高。職業教育的師資有自己的特色,往往強調既要有一定的理論知識,又要熟練掌握技術,具備實際操作能力,即師資以“雙師型”為主。所謂的“雙師型”教師,實質上是指教師既具備寬厚扎實的專業理論功底(普通學歷證書),又必須掌握相當熟練的專業技能和豐富的實踐工作經驗(企業或第一線工作經驗)。在國外,職業教育對教師的“雙師型”素養的高要求也是顯而易見的。在德國,高職教師除了要求教師有較高理論水平(博士學位)之外,還特別重視教師從事專業實際工作的能力(必須有5年以上從事專業實際工作的經歷,包括有3年以上在企業工作的經歷),并且教師大都要有兩個職稱,即工程師和教師。在奧地利,對職業學校的教師也有很高的要求,除了要有相應的學歷外,還要求他們有幾年以上的行業(企業)工作的實踐經驗,其中不少教師是本行業的專家。 (四)專業設置:以“發展需求”為驅動
一般而言,普通大學專業設置按學科分類而設,且強調寬泛性、融合性、穩定性和宏觀性。而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卻有自身特色,不是針對學科而是針對職業崗位或崗位群的,職業崗位不像學科那么相對穩定,而是千變萬化、日新月異的。因此,職業教育專業設置具有實用性、針對性、及時性和靈活性等特點。
進一步講,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強調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合理設置專業,強調社會需要“我”干什么,而不是“我”能干什么,即以“發展需求”為驅動:要針對地區、行業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按照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的實際要求設置和調整專業。因此,專業設置應注意把握住市場的需求特點,要根據人才市場需求狀況搞好社會調查,并通過對詳盡地占有資料進行科學的分析和論證之后,再決定設置哪些專業。辦職業教育要善于發現新的社會需求、新的職業崗位或崗位群,設置新的專業。此外,專業設置也需考慮學校師資情況和設施情況(尤其是雙師型師資及實訓基地情況)。
(五)課程:以實踐訓練課為主,強調能力本位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人才的流動性進一步加快,市場需要的是經過職業的基本訓練的工作者,所以它要求職業的基本訓練在學校完成。職業教育適應這種需要,按照職業崗位對應用能力的需要組織教學,基礎知識以“必需、夠用”為限,不強調理論的系統性、完整性,而強調技術的熟練性和服務的規范性。這意味著職業教育非常注重實踐性教學,實踐教學在教學計劃中占有較大比重,甚至要求達到40%以上,它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實踐教學提倡在職業崗位分析的基礎上,以能力的培養為中心,而非學科本位。要求學生具有基本實踐操作技能、專業技術與綜合實踐能力,尤其是職業信念、職業態度、職業知識和職業技能等,要滿足學生畢業后可以直接進入崗位的需求。
(六)教學條件:突出實訓基地建設
職業教育要完成技能型、技術型人才的培養任務,必須突出職業教育的“實用”、“實訓”、“應用”等特點。這就要求職業教育要給學生充分實踐的機會,除了進行驗證和探索的實驗室之外,還要大力建設培養實踐能力的實訓基地,加大實訓力度,培養第一線的高級應用型人才。
校內實訓基地的建設,要強調針對性強、仿真性高、模擬性實、開放性大的實踐教學基地,形成好的技術教育學習環境。
同時,要面向社會,依托行業、企業以及行業主管部門,走產學結合的道路,由學校與企業共同建設好校外實訓基地,培養技能、技術型人才。學校與企業合作建設實現教學方案的校內外實訓基地,學校應依靠企業進行實訓教學,同時,要努力使校內實訓基地體現教育和企業運行特點的有機融合,充分發揮校內實訓基地的社會效益,并充分發揮實訓基地的對外輻射、服務功能。這是職業教育的特色和質量要求決定的,是培養職業教育人才的根本途徑,是學校生存的一個根本條件。被視為“德國經濟騰飛秘密武器”的“雙元制”職業教育,就是企業與教育成功合作的一種典型模式,其中的“雙元”分別指學校和企業,對學生進行二元培訓,由學校和企業共同培養人才,學生在校內學習理論知識,到企業進行頂崗實習、操作,鍛煉實踐技能。產學結合,學校可以得到政策、經費、項目、科研的支持以及學生、教師實際訓練場地的支持。因此,職業教育應該敞開校門,走向社會,密切與社會、企業的聯系,嘗試與企業或用人單位協同完成教學及實訓過程,使學生既學到基本的理論知識,又掌握實踐技術與技能。只有這樣,才能培訓出合乎社會需要的技術應用型人才。
(七)發展途徑:產學合作
職業教育發展是系統工程,它與就業、產業部門關系密切。加強教育部門、就業部門和產業部門的合作成為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途徑,是“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原理的具體體現。無論是培養目標的設計、教學計劃的制訂,還是教學內容的改進及實踐基地的建設等方面,都需要就業、產業部門的參與和支持。“為了加強合作,許多國家成立了國家職業教育和培訓委員會,委員會由來自雇主、勞動者、政府和教育機構的代表組成。例如,1987年,澳大利亞把教育部和勞動部合并,成立了聯邦就業、教育和培訓部。通過這一改革,對職業教育、訓練、就業工作的政策和資源進行了整合,從體制上解決了協調不力和效率不高的問題。1992年,澳大利亞又成立了以企業界人士為主的澳大利亞國家訓練局,負責對國家職業技術教育宏觀政策、發展目標和經費分配作出決定。英國也從改革管理機構入手,于1995年將原來的教育部和就業部合并為教育和就業部,把對教育、培訓和就業的管理置于同一個部門之下。”②德國的“雙元制”、北美的“CBE”等職業教育模式也都是產學結合的經典代表。可見,職業教育部門、就業部門、產業部門間的密切合作已成為世界各國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要途徑。
(八)教學管理:柔性管理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的變化,尤其在經濟體制轉型條件下,出現了教育對象不斷擴大,學生的個性需求持續高漲,就業制度和形勢發生了變化等等新情況,學年制已不能完全適應這種客觀要求。當前,人們對教育活動要“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已達成共識,學分制的引進和創新,就是“人性化”的教育思想的充分體現,它能適應當前經濟社會發展和學生發展的需要。相對于學年制而言,學分制的優點在于:有利于因材施教,促進學生個性發展;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形成良好學風;有利于學校充分挖掘辦學潛力,合理配置教學資源,提高辦學效益;有利于調動教師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有利于解決特困生的經濟困難,學生可暫時離校,以工養學,等等。③可以說,學分制是當前職業院校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選擇。
推行學分制,有利于職業教育形成開放、靈活、彈性的教學管理制度。從各國教育發展趨向看,實行大范圍的全面學分制,以提供大量的課程和課程模塊,開發出符合不同需要和標準的課程,實行進出自由、彈性的學制和學程是職業教育最佳的教學運行模式。這樣做既有利于適應社會需要,也適應學習者的個人需要。進一步分析,學分制的思想體現了美國當代著名的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布盧姆的著名論斷——“所有學生都能學好”,即學生學習成績好壞并非決定于學習能力的高低,而是“在適當的學習條件下,幾乎所有人都能學會學校所教的知識”,適當的學習條件就是以學習時間多少為根本特點的。因此,只要給予學生足夠的學習時間或機會,再加以正確的指導,學生都能獲得學業上的成功。可以說,在學分制下,幾乎沒有學會、學不會的學生的區別,只有花少或花多時間學習的學生的區別。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學分制的實施和推廣,它必將為職業教育發展及更好地培養技能技術型人才提供切實的保障,而且職業教育生源的多樣性和邊緣化更需要這種以“柔性”管理見長的教學管理制度,從而使職業教育質量上一個新的臺階。